番茄潜叶蛾主要危害番茄,也可危害茄子、马铃薯、人参果、烟草等作物。预计2024年总体中等发生,局部地区番茄田块偏重发生,保护地重于露地、秋茬重于春茬,花期至果实成熟期是发生危害高峰期。为指导各地开展番茄潜叶蛾防控,提高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水平,保障番茄等蔬菜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,特制定本方案。
1 防控目标
番茄种植区防治处置率90%以上,总体防控效果80%以上,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0%以内。
2 防控策略
按照源头控制、分区治理、绿色防控的防治策略,加强性诱监测,落实清洁生产等非化学防控措施,优先使用防虫网阻隔、天敌释放、生物农药喷施等技术进行防治,适时使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残留药剂,降低暴发成灾风险。
3 重点区域
以新疆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湖南、广西、陕西、内蒙古、辽宁、甘肃、宁夏、青海、山西、河北、山东、天津、北京等省(区、市)为重点监测和防控区域,加强其他未发生省(区、市)的虫情监测。
4 防控措施
4.1 加强监测
4.1.1 监测作物
以番茄为重点,兼顾周边茄子、马铃薯、人参果、烟草、枸杞等茄科作物。杂草龙葵作为番茄潜叶蛾为害的重要指示植物重点监测。
4.1.2 监测时间
番茄育苗基地,从播种开始至育苗期结束为止;移栽田,从番茄定植开始至拉秧后结束。
4.1.3 监测方法
露地番茄:每块田布设3个三角形或翅形粘胶式性诱捕器。苗期,3个诱捕器呈正三角形布设,间距约50米,与田边距离大于5米;成株期,诱捕器放置于方便操作的田埂上,与田边距离约1米,诱捕器呈直线排列,间距约50米。
保护地番茄:每个棚室布设2个诱捕器。苗期,棚室靠近入口处和中后部各1个,诱捕器与田边距离大于1米;成株期,诱捕器放于近通道的田埂上,与田边相距约1米。
诱捕器距地面10~20厘米,每3天记录1次诱蛾量,及时更换粘虫板,每30天更换1次性诱芯,或根据使用说明及时更换性诱芯。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智能虫情监测设备进行监测。
4.2 防治措施
4.2.1 农业防治
(1)合理轮作倒茬。与非茄科植物轮作或与水稻等进行水旱轮作。
(2)选用清洁无虫苗。不从番茄潜叶蛾发生区购买和调运番茄苗;在育苗棚室或防虫网内集中育苗。
(3)清洁田园。清除茄科作物及杂草残株残体,消灭桥梁寄主;整枝打叉、疏花疏果的残枝落叶等随手装袋,集中销毁;拉秧落架前先喷药,再清除残株,并添加堆肥发酵菌剂就地覆膜堆闷。
(4)低温冻棚/高温闷棚。冬季低温冻棚(至少30天),夏季高温闷棚,减少虫口基数。
4.2.2 物理防治
(1)防虫网阻隔。育苗棚室以及生产棚室的入口处安装60目防虫网双层门帘,通风口安装防虫网,有效阻隔番茄潜叶蛾成虫进入棚内。
(2)灯光诱杀。成虫发生期,在连片种植田设置杀虫灯,露地每5~10亩设置1盏,保护地每棚室设置1盏,光源高出地面0.5~1.0米,集虫装置适量加含0.2%洗涤液的水。
4.2.3 交配干扰或性诱捕杀
(1)迷向干扰交配。番茄苗定植前,在田间放置迷向丝或迷向管(每亩60根),或智能喷射型交配干扰释放器(每3~5亩1套),连片使用为宜,外密内疏放置,距离地面高度10~20厘米。
(2)性诱捕杀。在连片种植田设置性诱捕器诱杀成虫。露地番茄采用三角形或翅形粘胶式诱捕器,每亩放置8~10个,诱捕器底部距离地面10~20厘米;保护地番茄还可采用蓝色粘板、蓝色或红色水盆式(或桶形)诱捕器,直接放在地面上。
4.2.4 生物防治
(1)利用自然天敌。在田边地头或沟渠旁种植金盏菊、芝麻、荞麦、苦荞麦等蜜源植物涵养天敌;避免使用广谱性杀虫剂,提倡点片用药和精准用药。
(2)释放天敌昆虫。田间监测到成虫即可释放螟黄赤眼蜂、短管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或小花蝽、烟盲蝽等捕食性天敌。
4.2.5 科学用药
应在田间监测成虫数量突然增加(较前一日增加3~5倍)的5~8天后,或初见幼虫潜道时喷药防治幼虫和卵。建议在非雨天下午(日落以后)喷药,每7~10天施药1次,要喷匀、喷透,尤其是中上部叶片的正面和背面。可选用的农药包括苏云金杆菌g033a、球孢白僵菌、乙基多杀菌素。此外,各地在开展试验示范的基础上亦可选用在番茄上登记、且防效好的农药,如阿维菌素、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、四唑虫酰胺、溴虫氟苯双酰胺、鱼藤酮等。注意轮换用药,并严格执行药剂使用安全间隔期。
(1)本网旨在传播信息,促进交流,多方面了解农药发展动态,但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(2)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网立场。
(3)“信息来源:江苏省农药协会 农药资讯网”为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和作者。
(4)本网转载文章及图片的凯发真人的版权属于原作者,若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